“四感四铁四特”故事丨郑金雷:书写黄河故道边的振兴答卷

发布时间:2025-08-06
来源:党群工作部

在商丘市虞城县刘集村,黄河故道旁的田间地头里,一个黝黑身影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,他就是河南铁建投集团驻刘集村第一书记郑金雷。2025年,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,郑金雷带着组织的嘱托和满腔热忱,扑下身子深深扎根刘集村。

守护民心 勇担使命与责任

初到刘集村,郑金雷的心头沉甸甸的。3800多口人,脱贫户、监测户不少,返贫致贫的风险像悬在头顶的剑。“一定不能让返贫致贫的情况大范围出现!”行李还未归整,郑金雷就揣起笔记本和钢笔,开始对困难家庭进行走访。他仔细倾听脱贫监测户的每一笔收入支出,认真记录残疾村民的每一处生活不便,关切询问五保老人的住房安全……厚厚的笔记本,很快写满了村情民意。他知道,精准掌握情况,是守护好脱贫成果、扛起责任的第一步。

守护民心,是郑金雷驻村工作的核心。为了让154名外出务工村民尽快拿到4.7万元的交通补贴,他和工作队开启了“连轴转”模式。驻村办公室里灯火通明,常常持续到深夜,桌上堆满了申请表格,郑金雷双眼熬得通红,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核对信息,一遍遍耐心指导村民填写。连续高强度的工作,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巨大考验,当他听到补贴款最终打入村民账户时,尽管身心疲惫,郑金雷却欣慰地笑了起来。

为应对极端天气,他挨家挨户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农业保险的好处,协助村“两委”加大普及力度。他的坚持,让全村参保率跃升至65%以上,为乡亲们的收成筑起了一道风险屏障。

建强堡垒 激活乡村“红细胞”
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郑金雷将党建视作乡村振兴之渠的源头。他挨家挨户走访党员,无论是在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家中,还是与远在他乡的年轻党员视频连线时,都有他的身影。通过一次次深入谈心,郑金雷听到了党员们的心声,也摸清了组织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。

他立刻行动。组织生活不再流于形式,重温入党誓词时,他带头挺直腰板,声音洪亮坚定,唤醒党员的荣誉感;增设的“献言献策”环节,让会议室里一次次响起热烈的讨论声;无论是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还是防洪抗旱部署,每一次组织生活都要做到精心组织、注重实效。

看到不少年轻党员因在外务工无法回村,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,为村室装上了视频会议系统。当屏幕亮起,远方的党员惊喜地喊:“郑书记,俺们也能‘回家’开会了!”党员参会率提升两倍的背后,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。如今,从返贫监测到图斑整治,从“三夏”抢收到防汛一线,佩戴党徽的身影,成了刘集村最可靠的底色。

绘就蓝图 规划引领加速发展

“村里建得太乱了!”这是郑金雷听得最多的叹息。作为乡政府驻地,刘集村却难题如山,冷清的开发区、拥堵杂乱的主干道、逢雨必涝的沟渠、污染发臭的坑塘、想发展却没有建设用地……

郑金雷没有退缩,他卷起裤腿,拿起地图和测量仪,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。泥泞的土路上,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测量;散发着异味的坑塘边,他仔细排查污染源;老旧的桥涵下,他仔细勘察结构隐患。为了摸清全村路灯状况,他多次在深夜12点后,打着手电筒,带领工作队员穿行在寂静漆黑的村道上,在本子上精准记录下每一处需要路灯照明的位置。脚上的泥土、深夜的寒露,都化作了手中那份沉甸甸的规划蓝图。

为争取资金,郑金雷多方协调,据理力争,最终50万专项资金落地,3座关键防洪桥梁即将破土动工。更难的,是破解“地荒”,为解决产业发展用地难题,他前瞻布局产业规划,积极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,带领当地党员干部多次前往有关部门协调优化村镇开发边界,扩大村里建设用地范围,为未来村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用地保障。村支书看到新规划时,激动地拍着郑金雷的肩膀说:“郑书记,桥有了、地有了,咱村有奔头了!”

产业振兴 打造乡村发展根基

产业兴,乡村才有未来。走进刘集村扶贫车间,60多名妇女正忙着加工束腹带,缝纫机声里透着增收的喜悦。“这里曾堆了8年杂物,是郑书记拉着我们清库房、改线路,还引来投资企业。”村民张大姐算着账,“每月4000多块,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,我们真的感谢他!”

郑金雷来到刘集村后,积极协调村“两委”,对扶贫车间进行消防安全升级改造和招商引资工作。今年4月底,沉寂的车间重新响起机器的轰鸣,6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,预计年增收260万元。为让企业留得住、发展好,郑金雷请来集团安全专家,手把手教消防技能,车间 “安全承诺签名墙” 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。

为了更大程度地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提高土地单产收益,惠及更多村民,郑金雷正积极对接现代农业企业,依托虞城县独特的“两粮一菜”种植模式,洽谈荠菜种植、小麦育种、玉米青贮、土地流转等工作,助推刘集村现代高效农业生产。

站在黄河故道旁,郑金雷的目光掠过眼前的田野,心中的蓝图渐次铺展:从建强“两委”班子筑牢组织根基,到织密返贫防线守牢民生底线,再到建设宜居、平安、法治、文明的孝善之乡;同步科学规划产业路径,推动土地整合,延伸“两粮一菜”产业链条,构建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共赢模式……以科学严谨的思路求解“振兴方程式”,让青春在黄河故道的麦浪里拔节生长。